名称描述内容
水闸渗压计设计及安装方法
来源:四川葛南仪器有限公司 | 作者:水利监测人张工 13990298835 | 发布时间: 2023-11-24 | 100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闸基若有影响闸室稳定的浅层软弱带,应增设测点,一个钻孔宜设一个测点。浅层软弱带多于一层时,渗压计或测压管宜分层布设,应做好软弱带处导水管外围的止水,防止下层潜水向上层的渗透。渗压计的集水砂研段或测压管的进水管段应埋设在软弱带以下 0.5~1.0m 的基岩内。为便于观测应将测压管管口延伸至闸墩顶部。闸基扬压力可埋设渗压计监测,也可埋设测压管监测对渗透性较好的地基宜采用测压管,对渗透性较小的地基宜采用渗压计。但对于水位变化频繁或渗透性甚小的黏土地基上的水闸,其闸基扬压力观测应采用渗压计。渗压监测设施应预先埋设,测点沿水闸与地基的接触面布置。但位于灌浆帷幕附近的测点应在灌浆施工完成后埋设6.2.2侧向绕渗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: 侧向绕渗监测点应根据闸址地形、枢纽布置、渗流控制措施及侧向绕渗区域的地质条件布置。 侧向绕渗宜在岸墙、翼墙填侧及其结合部布设测点可沿不同高程布设测点。 在顺水流向测点数不应少于 3 个。对于运行水头较高两侧土质渗透性较好的水闸测点应适当加密。岸坡渗流宜埋设测压管监测;结合部宜采用渗压计监测。

  渗流监测一般规定:

  渗流监测项目应包括闸基扬压力和侧向绕渗。

  采用测深法测量测压管水位时,测绳 (尺)刻度应不低于5mm。

  采用渗压计测量渗透压力时,应根据被测点可能产生的最大压力选择渗压计量程。渗压计量程宜不低于1.2倍

最大压力且不高于2倍最大压力,精度应不低于 0.5%FS。

  监测设计

  闸基扬压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:

  闸基扬压力监测应根据水闸的结构型式、工程规模、闸基轮廓线、地质条件、渗流控制措施等进行布置,并应

以能测出闸基扬压力分布及其变化为原则。

  垂直水流向和顺水流向断面应结合布置,宜设垂直水流向监测断面1~2个;顺水流向监测断面应不少于闸孔数

的 1/3,并不少于 2个,且应在中间闸室段布置1个。

  垂直水流向监测断面宜布置在灌浆帷幕、墙、板桩(或截水槽、截水墙)等渗流控制设施前后及排水幕、地下

轮廊线有代表性的转折处,每个闸室段应至少设 1个测点,重点监测部位测点数量应适当加密,当闸基有大断层或

强透水带的,宜在渗流控制设施和第一道排水幕之间加设测点。

  顺水流向监测断面应选择地质构造复杂闸室段、岸坡闸室段和灌浆帷幕折转闸室段。横断面间距宜为 20~40m,

如闸轴线较长,闸室结构与地质条件大致相同,则可加大横断面间距。5每个顺水流向监测断面测点应不少于3个,

测点宜布置在渗流控制设施前后及排水幕、地下轮廓线有代表性的转折处若地质条件复杂,可适当加密测点,

闸基的渗流控制设施的前后应各设一个测点,闸底板中间设置一个测点。

  承受双向水头的水闸,其垂直水流向、顺水流向监测断面应合理选择双向布置形式。

  闸基若有影响闸室稳定的浅层软弱带,应增设测点,一个钻孔宜设一个测点。浅层软弱带多于一层时,渗压计

或测压管宜分层布设,应做好软弱带处导水管外围的止水,防止下层潜水向上层的渗透。渗压计的集水砂研段或

测压管的进水管段应埋设在软弱带以下 0.5~1.0m 的基岩内。为便于观测应将测压管管口延伸至闸墩顶部。

  闸基扬压力可埋设渗压计监测,也可埋设测压管监测对渗透性较好的地基宜采用测压管,对渗透性较小的

地基宜采用渗压计。但对于水位变化频繁或渗透性甚小的黏土地基上的水闸,其闸基扬压力观测应采用渗压计。

  渗压监测设施应预先埋设,测点沿水闸与地基的接触面布置。但位于灌浆帷幕附近的测点应在灌浆施工完成

后埋设6.2.2侧向绕渗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:

  侧向绕渗监测点应根据闸址地形、枢纽布置、渗流控制措施及侧向绕渗区域的地质条件布置。

  侧向绕渗宜在岸墙、翼墙填侧及其结合部布设测点可沿不同高程布设测点。

  在顺水流向测点数不应少于 3 个。对于运行水头较高两侧土质渗透性较好的水闸测点应适当加密。

  岸坡渗流宜埋设测压管监测;结合部宜采用渗压计监测